中国医药卫生网-中国权威医药卫生门户移动版

主页 > 医药要闻 >

四川李氏钩针中医医学研究中心——李昌华

遂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李氏钩针技术传承人、执业中医师李昌华,依据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了李氏钩针技术。他根据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发明了人工智能穴位解剖定位笔,创新研发了AI智能显微新钩针和实用新型无菌塑柄钩拨针,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李氏钩针技术创新、准字号器械改良、技术原理优化、团体标准制定、学术研究深化等方面。

     

 

  李氏钩针创新研发的智能穴位解剖定位笔,结合影像技术,在临床运用中以医者 “手摸心会” 的触摸按压手法为基础,实现腧穴解剖学的精确定位,推动了中医学、解剖学和影像学相融合的创新性发展。

 

  AI 智能穴位解剖定位笔将深刻重塑李氏钩针对现有非遗技艺、理论依据和科研成果的从新定义。通过中医的整体观念,提升系统思维整合患者信息的能力,实现疾病的准确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有效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身体转归于 “阴平阳秘” 的平衡状态,快速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李氏钩针治病的特点,在于发挥非遗新针法的优势。作为传统中医学的瑰宝,其精湛之处在于 “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是实现疾病良性转归的传承创新型非遗技术,专业治疗颈痹、颈椎病、腰痛、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症、椎管狭窄症、肩周炎、膝关节炎、风湿病、痹症等病症,临床治疗中常能钩治即愈,甚至收获意想不到的疗效。

  李氏钩针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中医继承与创新、发扬与光大的关系,使其技术性更专业、临床治疗更规范。让数百年非遗传承的李氏钩针技艺,在人工智能AI时代,获得新的诠释维度。

  随着人工智能AI成为当前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李氏系列钩针正深刻重塑安全有效的中医非遗精髓要义,同时也随着人工智能AI科技的长足进步,紧跟智能时代的发展步伐,持续传承创新发展李氏钩针技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氏钩针以人体整体观念为主导,以脏腑、经络、穴位及各种体表标志为基础,依据中医皮部、经筋、经络、五体脏腑相关理论,配合AI智能穴位解剖定位笔,实现精准定位,达到临床无菌精细操作标准。专业治疗:颈痹、颈椎病、腰痛、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症、椎管狭窄症、肩周炎、膝关节炎、风湿病、痹症等,具有安全、高效、远期效果好的特点。

   1、制作工艺:人工智能显微新钩针采用高硬度钛合金材料精制而成,确保了光洁度、强度和质量安全。

  2、医疗应用:李氏钩针是一种针对急慢性软组织劳损及病变软组织粘连、卡压的非遗传承创新技术,主要用于临床治疗颈肩腰腿痛。其运用非遗李氏钩针技术中的钩治针法、割治针法、挑治针法、疏通针法、透拨针法、解压针法,六法并用解除神经血管的卡压,恢复力平衡失调与生理功能,调节人体从疾病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从而实现治愈疾病的目的。‌

‌    3、钩针研究:李氏钩针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注重掌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出发研究颈肩腰腿痛的治疗,实现标本兼治。李氏钩针技术是理论与临床结合、实践与操作并重的非遗传承创新技艺。

  李氏钩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按照常规诊断标准确诊的颈肩腰腿痛患者,其病变软组织的浅筋膜、深筋膜、肌筋膜、骨膜、滑膜、韧带、关节囊、脂肪垫、骨骼肌等部位,会出现轻度或中重度肌源性、腱性急慢性软组织劳损,进而引发椎管内椎间盘的劳损性变化、退行性改变或突出。据保守估计,临床 70% 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劳损,形成肌筋膜粘连,卡压神经、血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李氏钩针通过临床无菌精细操作,充分减小病变软组织的张力和压力,使受卡压的神经、血管恢复正常功能,达到安全、高效、远期效果好的治疗目的。

 

  遂宁市非遗李氏钩针技术传承人李昌华、李金斌,依托四川李氏钩针中医医学研究中心,系统梳理、补充和完善了李氏钩针的创新针法及相关基础理论。在研究思维上,坚持科学中医化;在治疗理论上,提倡绿色新针法;在研究策略上,以李氏钩针 “辨证施钩” 为治疗原则;在医学属性认识上,以中医整体观念为主导,明确李氏钩针作为非遗传承创新技术的定位。在人工智能研发方面,紧跟智能时代步伐,运用辨证理论与中医技艺诊察病症、推断病情、辨别证候,大力发展绿色中医,倡导李氏钩针防治结合的新理念,推广李氏钩针技术。该技术专业治疗颈痹、颈椎病、腰痛、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症、椎管狭窄症、肩周炎、膝关节炎、风湿病、痹症等,为中西医结合提供创新理论依据,共享 AI 非遗新成果,为中医学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