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例·解锁新技术|江苏省人民医院丨首例手动塑形钢丝+SDL导线成功行传导系统起搏
时间:2025-09-23 18:27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网 作者:vieng 点击:次
左束支区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近年来其优点被越来越多临床实践所证实,与传统双心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双心室起搏CRT)相比有更好的性价比;与心室心尖或间隔起搏相比,可以预防或逆转起搏器心肌病,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一病区单其俊教授团队(周秀娟、蒋志新、杨稳和陈椿等)从2017年以来成功植入左束支区域起搏1800余例,已毕业与左束支起搏临床研究相关博士5名和硕士10余名,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成功植入左束支起搏在缺乏经验的单位有一个学习曲线的问题,特别是比较困难的病例。现报道常规标准植入方法失败病例,用手塑导丝个体化3D间隔弯成功行左束支起搏病例。 术前评估 患者,女,72岁,因间断性胸闷气短伴乏力一年入院。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于2021年行二尖瓣置换和三尖瓣成型术。近一年心衰症状加重。Holter:房颤(AF)伴慢心室率,HR55次/分,>2秒长心脏停跳113次,最长RR2.56秒;超声心动图:左右心房和左室明显扩大,收缩功能正常低界(LAD65mm,RAD49mm,LVDd52mm,LVDs37mm,IVS12mm,EF55%)。Pro-BNP186pg/ml,NYHAIII。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史。 手术过程 考虑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心功能不全和房颤伴慢心室率,术后起搏比例超过40%,单纯右室心尖或间隔起搏可能引起或加重心功能不全;经术前手术组讨论并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决定于2025-09-15行左束支起搏植入术。手术成功行左侧腋静脉穿刺成功后,标准方法置入预制间隔弯鞘(K鞘)和电极;因为右房巨大支撑鞘无法到位,电极无法得到鞘的支撑,电极无法旋入左束支区域,术中操作近一小时,常规标准方法行左束支区域电极植入失败(图1),如果行右侧间隔植入,这样患者无法从这一先进起搏技术中获益;单其俊教授建议根据这个患者心脏特殊情况,用加硬(红色)导丝手塑3D间隔异型弯(根据患者心脏大小个体化量身定制)直接用ABBOTT普通心室螺旋电极进行左束支植入,通过20分钟艰难努力手术终于成功(图2),所有起搏参数满意(图3-5)。
图1 左图患者右房巨大,支撑鞘无法进入右室贴近间隔支撑电极旋入左束支区域,常规方法失败;右图根据患者心脏大小具体情况,用加硬(红色)导丝手塑3D间隔异型弯(量身定制)直接用普通心室螺旋电极旋入左束支区域,手术成功。
图2 手塑导丝3D间隔异型弯(量身定制)直接用普通心室螺旋电极旋入左束支区域,手术成功X线影像图,左图后前位,中图右前斜位(RAO30),右图左前斜位(LAO40);可见置换的二尖瓣和成型的三尖瓣瓣环。
图3 手塑导丝3D间隔弯直接用普通心室螺旋电极行左束支起搏靶点图。可见左束支电位(P),P-V间期23ms;左室达峰时间86ms;起搏QRSd107ms;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分别为0.6V/0.4ms、 4mv和836Ω。走纸速度100mm/S.
图4 术中阳极环测试,起搏阈值0.8V/0.4ms;提示电极植入深度大于等于11mm。
图5 手塑导丝3D间隔弯直接用普通心室螺旋电极行左束支起搏术后12导联心电图,正常走纸速度25mm/S。从上到下分别肢体6导联和胸导联V1-6(红色为V1分界线)。 患者可望从这一先进左束支起搏中获益。这是本中心第一例用导丝手塑3D间隔弯加普通螺旋起搏电极成功进行左束支起搏的病例;这一突破对于打破左束支起搏对特殊电极和支撑鞘的依赖束缚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左束支起搏这一先进技术的普及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突破将为更多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造福。 (责任编辑:伊娜) |